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中,安徽宣城原本并不是那么显眼,但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与浙江、江苏都接壤的地级市,长三角一体发展国家战略化让他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
十年来,宣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7个百亿元台阶;与此同时,在江苏、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带动之下,宣城当地民营经济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。
(资料图片)
“一体化”是如何让这座皖南山城找到自己成长空间?这里为何又会成为安徽省内民营经济占比最高的地区?今天我们要对话的是,安徽省宣城市市长何淳宽。
宣城的“一体化”之路
在地图上,处沪宁杭大三角西部腰线上的宣城是整个安徽东进的“桥头堡”。作为省内为数不多的“双圈籍”(南京都市圈、杭州都市圈)城市,宣城一直致力于发挥“双圈”叠加优势,融入“双圈联动”发展。
在何淳宽看来“桥头堡”的定义并不止于地理层面,“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”是宣城新时期的新定位。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,宣城是同时跟南京、常州、无锡、杭州和湖州都交界的城市,自古山水相依、地缘相近、人文相亲,这也给他们和长三角城市融合发展最天然的人文基础、地理基础。
自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,宣城市持续完善交通基础配套,通过水、陆、铁齐头并进,加快和沪苏浙地区互联互通的步伐,为区域间产业协作和双招双引提供基础保障。
今年年底,随着宣城到南京的宁宣高铁开工,今后两地间的行程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;明年沪苏湖高铁通车以后,宣城和上海将实现1小时直达。尽管如此,在何淳宽看来,一体化的互联互通仍有进步空间,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宣城也能“通江达海”,“通过芜申运河把当地水阳江体系地接上长江,直达上海洋山港”。
如今,宣城内河航运的吞吐量从2018年的300万吨已经上升到2022年的超过1000万吨,去年宣城还和宁波舟山港开通了海铁联运的班列,“去年已经实现了1万标箱,今年目标是希望实现3万标箱”。
在产业合作方面,宣城80%的新落地项目都是来自上海、苏州、无锡、杭州、宁波等长三角核心产业圈,包括前往宣城旅游的游客也主要来自于这个区域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初,宣城就把“一地六县”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“一号工程”。
通过复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里的一些先进经验,将此地打造成为“太湖西岸最能体现长三角一体化的新示范区”。2022年,“一地六县”合作区宣城区域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3个、总投资411.7亿元,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0个。
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,宣城看见的是“星辰大海”。多年来,围绕长三角城市主导产业,宣城市在目前已经形成的汽车及装备制造、食品医药、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,正在加快构建以汽车零部件、新能源为核心的“2+8”特色产业链。何淳宽告诉记者,年初以来,宣城已经连续签约了四个5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,“它们都来自于长三角,来自于上海、苏州、杭州这样的城市”。
一座你所不知道的宣城
平均每40个人就拥有一家民营企业,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,每8人中就有一个老板。2022年,宣城民营经济增加值预估占全市GDP69.8%,继续位居全省第一。
在安徽,民营经济占比最高的城市为何是宣城?何淳宽表示,宣城一向就有重商亲商的传统,加之毗邻江浙受其带动,因此宣城的民营经济特别发达。数据显示,宣城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当地80%以上的税收,97%的研发经费,解决了90%以上的就业。
正因如此,每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,是宣城的“企业家日”。这一天,也被宣城产业界誉为整年经济发展的“动员日”。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。让企业家当主角,经济站C位,在“企业家日”做全市工业发展、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的总动员,是宣城独有的一种“亲商”情怀。
而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,2022年宣城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突破了2000家,居全省第4位,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亿元,增长4.5%左右,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00个,居全省第1位。
(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