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暑期到来,孩子们暂时告别紧张的校园学习生活,开启短暂“放飞”模式。近两个月的假期,对于孩子来说,本是自由自在、放松心情的绝好机会,父母们却犯了愁,开始坐立不安。
“双职工上班,娃不知道该放哪?”“这可是孩子‘弯道超车’的最佳时机!”学习补课、上兴趣班……这些字眼充斥着家长和孩子的大脑。“望子成龙”“盼女成凤”的心愿有可能被少数利益至上的培训机构利用,不断衍生出更多压力与焦虑,不仅加重家庭教育支出,还打乱了孩子的成长轨迹。
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。暑假当然不能“躺平”,但更不能让“暑假最可怕”成为学生家长的梦魇。这就需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方关注重视,树立协同育人的意识,各负其责,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,缓解暑期焦虑,让孩子拥有一个充实的假期。
作为教育主管部门、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,要积极联动加大科学教育理念宣传力度,引导家长科学育儿,端正育儿思想,重塑育儿观念,规范育儿行为,营造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,理性面对暑期,从源头上消除“暑假最可怕”论调的影响,确保“双减”政策落实到位。要结合不同学生年龄、年级段和成长特点,制定科学的暑期学习、活动和成长计划,强化家校沟通,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暑期学习生活,共同努力,监护、指导和帮助每个孩子过好假期。要定期及时开展专项巡查整治工作,持续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高收费、乱收费治理力度,营造“晴朗”的暑期环境。同时,指导家长理性看待、慎重选择校外培训,让孩子能够真正拥有健康快乐的暑期生活。
作为家长,要更新教育观念,少一些焦虑攀比,多一些淡定从容,在重视孩子文化知识学习巩固的同时,善于发现其优势和潜力,适当增加兴趣爱好培养。要合理规划孩子的假期生活,制定高效的学习计划提高成绩,提供丰富的活动满足精神需求,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,增强自理能力和责任心。要积极调整心态,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,耐心且开放地倾听孩子心声,避免“一言堂”,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。父母还需自我提升,热爱生活、积极乐观、努力进取,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言行。
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,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。学习是一辈子的事,而学会如何收放有度、劳逸结合,也是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修为,切莫因为过度焦虑,剥夺了本应属于孩子的快乐假期。远离暑期焦虑,是家长之责,也需要全社会携手共同打好“组合拳”,唯有如此,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(责任编辑:刘雯霁 审核:卢秀丽)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