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8月18日,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、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徐飞博士受邀来到由上海浦东新区委组织部、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学习读书会,为读者解读AGI时代的大学教育,回答如何培养人类具有优势而机器难以替代的“非可编码能力”,其新书《大学春秋》也在当天进行分享。
从AI到AGI,徐飞教授从“何为AGI时代”讲起,指出当下已经进入AGI时代,即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已见端倪。以ChatGPT为例,他进一步解读了GPT的生成性、通用性与涌现性三大特性,尤以涌现性这一突然出现一种以前未设定过的能力最为突出。由此,徐飞教授认为,AGI是关乎智能本身的技术革命,是一种“元革命”。
未来,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关乎人类命运。人类会创造出超级智能从而彻底逃逸人的控制吗?徐飞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十大前沿风向,并强调应当从人文角度做出深度思考。
长期身处教学、教研一线,徐飞教授从自身经验出发解读了AGI时代下的教育现状与AGI对教育造成的严峻挑战。他认为,ChatGPT对人类社会最为根本的改变,将发生在教育领域。AI时代,“知识中心主义”甚或“能力中心主义”会淡出教育领域,知识积累很难与AI抗衡,思维范式将从线性、因果性、人类中心的传统思维转向复杂性、相关性、命运共同体的数智思维。
因此,大学教育需要重新反思“学什么”、“教什么”。徐飞教授提出,人智交互,效率跃升。“教师-学生-AI”三元相互作用的“混合式学习”是解决之道,将在意志力、价值塑造、好奇心、想象力、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实现纬度跨越——用好人工智能的“双刃剑”,将为大学教育赋能“非可编码能力”。
徐飞教授首先阐释了何为“可编码能力”,即机器学习中的映射和推理方法模式。他指出,机器难以代替人类所具有的“非可编码能力”——设计力、娱乐力、意义力、故事力、交响力与共情力等六种能力将是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。人工智能为大学教育赋能,即是要以AGI为方法提升学生的“非智力”能力,从而使得情、理、法融通,学会处理人与物、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“三大”关系;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会做事、学会做人、学会相处以及学会学习。
最后,徐飞教授以“帆远浮天阔,江空得月多”一句寄语读者,共勉大家迎接时代,共同进步。(文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李晓璐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