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张群琛
【资料图】
《通州古运河文脉图》瓷板画局部。该画作展现了古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、历史故事、古代船文化、水文化、桥文化。
运河故道
去年6月,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通航,运河文化持续受到各界关注。近日,北京通州运河瓷画艺术馆将馆藏的《通州古运河文脉图》复制品长卷无偿捐献给区档案馆。这幅被誉为运河版“清明上河图”的画作将向参观者详细讲述北运河畔的历史故事。
该作品由运河瓷画艺术馆现任馆长王金华、老馆长萧宝岐等人历时7年创作,于2022年正式完成。画作长9米,涵盖此段运河风貌及流经的村庄和相应的历史古迹。此外,画中还描绘了开漕节、小车会等运河两岸民俗场景。如今,这幅画作已烧制成瓷板画在运河瓷画艺术馆展出,正如王金华所说,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一环,它也会像瓷板画一样永不褪色。
9米画作跨越运河千年胜景
《通州古运河文脉图》瓷板画长9.16米,高2.5米,由7块瓷板拼接而成。王金华介绍,这幅画作最大化还原了古代运河通州段的历史风貌,展现了古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、历史故事、古代船文化、水文化、桥文化,并对河流、码头、村庄、古建筑等进行了详细的地理位置定位。
仔细看,图中不仅涵盖“通州八景”,还展现了开漕节祭祀仪式,描绘了沿岸村庄126个、船只56艘、人物800多位、码头16个、庙宇5座、民间花会艺术7项、驿站2处及运河沿岸多处风光。让人眼前一亮的是,它展现的内容并不是静止于某一个时间段,而是把宋、元、明、清至当代千年大运河的变迁都记录图上,俨然一副穿越时空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
作为京杭大运河北首,大运河在通州境内长42公里,流域面积达189.9平方公里,被视为“水陆之要会,畿辅之襟喉”。从元至清的近800年间,每年经这里运抵北京的漕粮多达300万石至500万石。
2014年6月,京杭大运河正式入选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,这给予艺术馆老馆长萧宝岐和王金华巨大鼓舞。2015年,两人着手启动《通州古运河文脉图》创作。二位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,王金华的家乡在西集镇的吕家湾,而萧宝岐出生在潞城镇小东各庄,他们都是自幼在运河边长大,刻在骨子里的运河情怀通过大量细节体现在作品中。
王金华负责整理北运河通州段的各种资料,萧宝岐则走访运河沿线各个村庄,收集当地的运河文化与风俗。记者注意到,9米长的画作中,对于北运河通州段的流向以及沿途各村庄的定位都十分精准。王金华说,这得益于萧宝岐年轻时的参军经历,养成了对事严谨的作风,以及对方位的敏感度。
去年6月,《通州古运河文脉图》正式完成。起初艺术馆中展览的是画作原件,但由于画作太长,长时间悬挂会对纸张造成一定损坏,此外参观者拍照使用闪光灯也会造成画作褪色。王金华决定将画作烧成瓷板画展示出来。“瓷板画的特点就是永不褪色,正如运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永放璀璨的明珠。”
五河交汇处自古商业繁华
《通州古运河文脉图》的内容信息量巨大,细看每个角落都好似定格了一帧历史画面。作品左上角是五河交汇处,可以看到大光楼、石坝码头、土坝码头、北皇木厂等漕运鼎盛时期的遗迹均列于画上。萧宝岐还“神来一笔”,将2015年通州区人民政府设置的“京杭大运河北起点”标志碑绘于画中,成为作品中少有的现代景观。
大光楼是漕运验粮的重要地点。据记载,大光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,也有验粮楼、河楼等称呼。历史上,从南方来的漕船要停靠在大光楼前接受检查,负责验粮有两批人,一批是穿梭在漕船之间检查漕粮的第一道岗,名为军粮经纪,第二批是巡仓御史。而大光楼就是他们的办公地点。大光楼一旁的石坝、土坝码头则是漕船停靠的地点,南来的漕粮都要在这里卸货。画面中,两座码头旁边停靠着大量漕船,而在岸上一包包漕粮堆积如山,仔细看还能看到船工和军粮经纪等人物穿梭其中。石坝码头与大光楼一样始建于明嘉靖七年,后来成为明清两朝的漕运专用码头。这片区域中还画上了北皇木厂。如今这里属于永顺镇,而在漕运鼎盛时期,这里和张家湾镇的南皇木厂一样,大量从南方来的名贵木料汇集于此,工人们拿到木料后抓紧加工然后再运到皇城,供皇家使用。
虽然是画作,但在作者笔墨中仍能感觉到百年前此地的商贾云集之景。妙的是,现在五河交汇处是运河商务区所在地,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的商务服务功能承载区。历史轮转,昔日的商业繁盛之地如今仍是大国金融城崛起之处。
运河商务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先行区、示范区,由核心启动区、新城金融服务园区和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(0101街区)三个开发区域组成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运河商务区将打造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,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,加快打造成为中国版的“金丝雀”码头。
截至目前,运河商务区共有注册企业19672家,注册资本金达4560亿元,三峡资本等总部企业实现落户,可供应产业空间面积达到440万平方米,总部经济、财富管理、绿色金融、金融科技功能定位日趋完善。
运河故道如今变城市“绿肺”
北运河在清中期经历过改道,前后两条河道在《通州古运河文脉图》中均有体现。萧宝岐用橘黄色的颜料画出了曾经的运河故道。可以看出,曾经的运河自沙古堆向东,流经萧宝岐的家乡小东各庄等地,随后也途经张家湾的里二泗、烧酒巷等村落,最终抵达小圣庙。这是运河明朝以及清前中期的流经区域,这一现状在清嘉庆年间发生改变。
据记载,嘉庆六年(公元1801年),京畿地区由于连续强降雨,造成特大洪水。嘉庆十三年(公元1808年)六七月,通州连遭大雨,北运河水暴涨,康家沟(现小圣庙村北)再次决口,张家湾处的河底比康家沟的河底高出一丈多,长约十数里,无法疏浚,漕船从此改走康家沟新河道。自此之后,北运河河道自大棚村以南不再向西经上马头至张家湾一线,而是向东南沿大棚、小圣庙、黎辛庄、刘各庄、甘棠、武家窑一线形成新的运河河道。同时,北运河改道使张家湾段运河水系干涸废弃,由于漕船不再经张家湾,原来分布于张家湾的商业码头和客运码头也失去作用,各类物资仓库废弃,原来盛极一时的漕运古镇从此走向衰落。
虽然运河故道干涸了,但是今天的人们并没有忘记它。如今张家湾镇皇木厂村有一处池塘,盛夏时节开满荷花吸引游客慕名而来,平时这里也常有一些钓鱼爱好者放松休憩。池塘边的标志碑上注明,此处就是北运河故道。
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也有运河故道遗址,该遗址长约2.5公里,宽约60米。这处故道没有采用铜帮铁底的水泥护砌,而是在大部分区域采用自然驳岸,营造一种荒芜之感。沿线遍植垂柳、芦苇等植物,在枯水期、丰水期、雨洪消纳期,皆可形成水绿交融的弹性景观廊道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还有一处景观名为“上上码头”,这里是公园最早开放的滨水景点。此处水面就是运河故道,水浅处一眼可见河底卵石。河上有座用12艘木船连接起来的浮桥,还有一个石船舫,两岸草木茂盛,风景宜人,是公园最热门的景点之一,四季游人如织。
曾经的“京通快速路”
《通州古运河文脉图》的左下方留白处有一处不起眼的景致。画面上是一条不宽的道路,一头头毛驴在路上往来,驼人背货,或往通州或去京城。王金华介绍:“这条路叫驴道,历史上也是平民百姓前往京城的快速路,就和现在的广渠快速路、京通快速路一样。”
《通州志》运输篇记载:在县城今中山大街与帅府街交会处,昔有一桥,称“赶驴桥”。附近曾设有驴站,行人可雇用经过训练识路的驴自行骑走,自通州至北京齐化门(今朝阳门),到站有人接驴收钱。畜力客车有稳定路线,称“趟子车”,也戏称顺槽驴。当客人骑上后,驴夫只需朝驴屁股上轻轻一拍,驴便自己沿道疾疾而行,不偏不差,顺顺当当地将客人送到终点。这些驴为驴夫所养,早已被驯服。如果有不耻之徒,想半路劫驴下道,那是枉费心机。驴会死死撑着四个蹄,就跟钉在地上一样死不离道。
现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已经十分便利。去年6月10日起,京通快速路、通燕高速公路和京哈高速六环路内路段调整收费,除部分路段早高峰单向收费,其余路段、时间均免费通行。新政策下,错峰、分流效果明显,不少车主赶在7点收费前驶入京通快速进城,高峰时段车流有所下降。同时,很多市民进出副中心也有了新的路线选择,城市副中心与主城区联系进一步加强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