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汽车行业“新四化”(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)的浪潮中,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。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的《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长啥样?》,采用动画演示、拟人修辞的手法,解码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——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充电技术,其科学性并没有因为动画形式的视听传播而被“稀释”,反而更显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。
该短视频荣登“象舞指数”科普短视频周榜(6月2日-6月8日)。让我们一探严谨科学与趣味传播兼顾的短视频创作思路吧!
动画演示
(资料图)
形象生动
将抽象信息形象化
该短视频的创作者在解释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时,借助立体、直观的可视化的动画演示,来展示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的迁移和嵌入/脱嵌过程,让复杂的硬核知识“化学能转化电能的过程”变得可感知、易理解。
同时,该短视频多处采用动态可视化的数据图表,将复杂的数据信息形象化,直观反映数据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,并将数据事实与视觉语言进行强链接,在提升用户对传播内容接受度的同时,也提供了更轻松、愉悦的学习情境。
因此,好的科普作品一定符合传播逻辑。在传播过程中,科学的严谨性会导致表达生涩难懂,这就需要借助演示示范来展示内容。动画演示是传播复杂科学信息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。
标题和文案
将汽车拟人化
表达通俗易懂
视频的标题采用拟人手法直指视频传播关键点,引发用户自觉由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联想到新能源汽车的“核心技术”。动力电池嵌地式进入用户视野,进而引发用户的好奇心与求知欲。“给电动汽车拍个X光片,看看核心长啥样?”,通过拟人化的修辞格以及趣味配音的表达形式,强化了该短视频的视听表现力,使原本生涩的科学充满趣味,显著提升作品的感染力,并增强传播效果。
因此,不难看出,标题是用户与作品之间建立有效关联的“第一座桥梁”,也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“第一要素”,同时合理运用修辞格也是提高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。
结构明晰
以问题作为结构
来建构知识版块
“锂离子电池是怎么工作的?”“一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包有多少单体电池?”“给电动汽车充电要注意点啥?”“关于动力电池还有多少‘黑科技’?”视频中创作者以“问题”划分作品结构,明确了知识要点,从而让主体结构明晰,传播内容环环相扣,帮助用户构建学习的逻辑。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同时,一问一答让作品生动、严谨而有温度,提升了作品的完播率,进而在关注度、点赞数和转发量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。因此,以问题作为结构来建构知识版块的方式,也是提升科普短视频吸引力的有效方法。
象舞指数观察员
韩晓乐
中南民族大学
副教授
硕士生导师
素材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提供
支持单位:中国科普研究所
来源:“象舞中国”微信公众号
排版:沈 丹
编辑:闫进芳
审定:姚利芬
标签: